理论研究
一分钟解读校企合作新模式(珍藏版) |
浏览次数: |
乐业人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再次提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产校融合、校企合作”。 近几年来,由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校企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应努力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寻求校企合作“宽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校企合作“温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校企合作“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密度”;改革校企合作的模式,显现校企合作“力度”。 在此,根据各地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特点,对校企合作模式作一些汇总和解读: 校企互动“共建式” 校企互动“共建式”模式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实行校企联合、双向互动,共同培养人才,具体表现为: (1)共建“目标”。 学校会同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确定翔实的培养目标。 (2)共建“计划”。 学校充分听取来自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安排、毕业设计与毕业考试等。 (3)共建“课程”。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 (4)共建“课堂”。 一方面,学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等;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并由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5)共建“师资”。 学校委派教师下企业锻炼,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技能。 人才培养“订单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企业根据用工实际岗位需求向学校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模,委托学校进行培养。双方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确保各自的权利业务。 产品研发“共同式” 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研发产品,进一步增强合作的原动力。 (1)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 学校老师或外聘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技术进行产品改造、制作和创新。甚至部分学生的优秀创新作品可以由企业进行量产,实现市场化。 (2)教师参与企业技术产品研发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选派优秀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活动,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学、研”无缝结合。 工作学习“结合式”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培养教育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具体方式包括: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方式。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采取三三制“工学交替”的课程模式。 联合经营“共享式” 学校向企业开放实训基地、师资等办学资源,企业以设备、技术、资金等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实现学校企业联合经营。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经营效益。 PPP合作办学模式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营模式是一种政府委托企业管理学校的合作方式,实现办学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新局面。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学校、企业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各个时期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职业学校应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寻找合适的校企合作的模式。 |